十二个时辰代表的时间,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易安殿 阅读:15 2023-08-02 18:52:12 评论:0
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中国的"时辰"中国的时辰分别是对应的什么时间?

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对应现代时间如下: 子时:23:00~01:00 丑时:01:00~03:00 寅时:03:00~05:00 卯时:05:00~07:00 辰时:07:00~09:00 巳时:0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 古代十二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

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

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

“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i(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 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

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

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i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 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 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

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

谁知道古代的12个时辰是什么!还有没个时辰代表的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1·古代时辰对照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2·古代时辰制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

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

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7、更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9、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

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

2分。

古代12时辰时间的说法?比如1点到3点中的2,是子时什么时候?子

楼主说错了,如果是早上的1—3点是属于丑时,如果是下午1—3点是未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一刻约15分钟。

所以楼主所说的1—3点中的2点就是丑时四刻或是未时四刻。子时1刻过1小时后就是子时5刻。

时辰,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除此还有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据《隋书。

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

天文训》。 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人(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

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

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

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

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

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

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

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

「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

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

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

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

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 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

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是

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子时:(23点—01点);丑时:(01点—03点);

寅时:(03点—05点);卯时:(05点—07点);

辰时:(07点—09点);巳时:(09 点—11点);

午时:(11点—13点);未时:(13点—15点);

申时:(15点—17点);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亥时:(21点—23点)。

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俗话说“女孩难得午时贵”,意思是说午时出生的女孩是最为好命的。又传说子时、寅时、辰时、酉时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人必定人中龙凤,日后必能成大事,有成为达官贵人的好命。晨曦破晓是什么时辰?破晓是指早晨刚开始发亮,朝阳或好似朝阳发出光亮,他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名词而是一个时刻。一般是4、5、6点钟天刚亮的样子。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古代12个表示时间的字是什么 `按顺序来

古代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 子 下午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 时正至下午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 时正至下午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12生肖分别代表什么时辰及时间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古代有哪些时辰

一天24小时,2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 子时:23:00--01:00之前。 丑时:01:00--03:00之前。

寅时:03:00--05:00之前。 卯时:05:00--07:00之前。

辰时:07:00--09:00之前。 巳时:09:00--11:00之前。

午时:11:00--13:00之前。 未时:13:00--15:00之前。

申时:15:00--17:00之前。 酉时:17:00--19:00之前。

戌时:19:00--21:00之前。 亥时:21:00--23:00之前。

十二个时辰代表的时间

网址:https://www.yadoura.com/post/132784.html

声明

十二个时辰代表的时间,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代表什么时间》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