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出处

易安殿 阅读:2 2023-05-02 14:38:35 评论:0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出处

马东说过一句话: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这句话背后的意义曾在他主持的《奇葩说》中被激烈讨论过,那是《奇葩说》第五季第14期,辩题是:

“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

那期辩论中,肖骁战队持反方意见,认为这不是一句好话。为了论证他们的立场,反方四辩陈铭在辩论中说了一段话:

语言的意思永远不是由字面意思决定的,它取决于每个人对语言背后意义的理解。如果大多数人听到一句话,都会有歧义的延展,说明这句话的“噪声”很大,容易被误解,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就要谨慎,尽量不用它来表达意思。

陈铭是武汉大学传媒系讲师,凭借着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出色的临场反应能力斩获《奇葩说》第五季的BBKing。

在那场有关表达与误解的辩论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所有人:被误解不应该成为表达者的宿命。如果你说话总是被误解,问题很可能出在你的表达方式上。

01 什么是“语言噪声”

陈铭老师在那场辩论中提到了一个概念——语言噪声。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噪声”呢?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噪声”概念,它是指由于技术故障或技术不完善造成的干扰。这样的干扰会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扭曲变形,最终导致接收到的信息失真。

语言表达的本质就是信息传输,说者是信息发出者,听者是信息接收者。因此,凡是容易给听者造成误解的表达都是“有噪音的表达”。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识别语言表达中的“噪声”呢?

一句话的“噪声”通常分以下几类:

用词不容易定性。就是指用的词包含褒贬双重含义,让听者难以理解表达者的真实意思。比如老板说你“有个性”、“听话”;同事说你“好说话”。你听了以后心里会舒服吗?我想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在夸自己。“有个性”可以理解成“会思考,有想法”,也可以被解读为“不好管理”;“听话”既可以表示“忠诚度高”,也可以暗指“没什么突出的个人优势”;“好说话”可以被认为“乐于助人”,同时也可以被当作“没原则”。

你看,“有个性”、“听话”、“好说话”这些词都可以被别人从正反两面理解,用这样的词评价别人,对方常常会心生疑惑,而且多半会从负面角度解读表达者的意图,如果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是积极正面的,就会产生误解。

如果我们评价一个人时,经常使用这类含义模棱两可的词,对方就会感到疑惑,同时心生不悦。

关键信息模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容易产生歧义的话通常缺少明确的关键信息,主要分下面两种:

(1)没有明确的过程信息

很多老外都会觉得,中国的老菜谱很神奇,因为里面的做菜步骤经常出现“少许盐”、“适量白糖”这样的字眼,让他们无从下手,而一代代的中国妇女却能心领神会地按照这样的菜谱烧制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肴,着实令人佩服。其实,过去的中国妈妈们烧好每道菜主要靠得是经验,菜谱只是食材参考。这样的菜谱是没法教一个不会做菜的人做好饭菜的,因为它缺少必要的行动指引。

沟通交流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职场新人阶段,刚踏入职场时,作为新人,你最怕的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做工作。如果这时,带你的老同事只是粗略地把工作流程给你讲一下,剩下的就交给你了。我想,大部分新人的感觉就一个字:懵。因为你依然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这件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了完成工作, 你只能再去问别人具体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沟通成本。

如果我们教别人做一件事情时,模糊了重要的过程信息,对方听过之后依然会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执行。

(2)没有明确的结果要求

有个段子,讲得是,有个人非常幸运地遇见了上帝,上帝让这个人许一个愿望,他可以让愿望实现。于是这个人就对上帝说:“听说猫有9条命,请您也赐我9条命吧。” 上帝说:“好。” 结果,“啪”一声,这个人变成了一只猫。

虽然这是则笑话,但它以搞笑的方式阐明了一个道理:表达不清自己的真实目的,得到的结果就会跟预期大相径庭。

工作中,有些领导常会不自觉地在内心预设下属清楚了解自己的意图,另一些则为了不给下属太大的压力,因此在交待工作安排时,常常轻描淡写自己对工作达成的期望要求。结果,下属完成的情况并不符合领导内心的期望。

如果我们交待别人事情时,没明确这件事情的达成目标或结果预期,最后的结果往往会偏离预期目标。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出处

信息断层或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讲话缺乏逻辑,无法自圆其说。很多领导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听下属汇报工作。为什么?有的员工汇报工作时要么常常不分主次、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讲了6、7个不是重点的“重点”,真正的重点却几句话带过;要么啰啰嗦嗦地讲了半天,领导也没明白他到底都做了些什么。这些都是讲话不够条理,没有逻辑的表现。

如果我们讲述一件事情时,表达没有逻辑、抓不住重点或者前后矛盾,听者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到底想说什么,误解自然就产生了。

02 如何消除语言表达的“噪声”

前面,我们谈了语言噪声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表达噪声,实现高效沟通呢?

用词容易定性。我们前面讲到,评价一个人时,如果用的词的含义本身就模棱两可,听的人往往倾向于从负面解读我们的评价,从而导致误解,甚至引发冲突。因此,当我们赞赏一个人时,要用含义明确的褒义词,让听者一听就知道我们是在夸她。

如果你觉得对方很有想法、见解独到,完全可以对她说“你很善于思考”“你很聪明”,这比夸她“有个性”要让对方容易接收得多;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可靠的人,说他“靠谱”比夸他“听话”效果更好;如果对方在工作中经常帮同事的忙,你可以说他“乐于助人”“懂得换位思考”,这比评价他“好说话”会让他感觉舒服许多。

明确过程和结果信息。语言表达中,模糊的过程和结果信息常会造成执行难和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后果。在明确过程和结果信息方面做得最极致的堪属产品说明书,一份家用电器说明书会把电器性能、安装、使用、日常维护、问题维修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处理办法详细写明,让用户一目了然;一张药品使用说明书,会把这种药的效用、服用方法、贮藏方式、副作用处理办法一一详细说明,患者只需按指示服药观察即可。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沟通时,也需要有明确过程和结果的沟通意识:父母教孩子做饭,要告诉他这道菜具体应该怎么做,包括每样食材分别放多少量、食材烹煮的先后顺序、加多少盐、醋、总共需要烧多长时间,孩子只有明确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把菜做好;职场人跟同事交待他不熟悉的工作内容时,也需要说明具体作业流程,注意的事项,预期达成的目标,这样同事才能跟你配合协作,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逻辑清晰地表达意思。如果把每一句话比作一颗贝壳,逻辑就是把所有贝壳串在一起变成贝壳项链的那根线。没有逻辑的语言表达,就像一堆散落各地的贝壳,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拿工作汇报举例,逻辑清晰的表达,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结论先行:这项工作目前进行到哪一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

突出重点:主要环节的进展情况和结果;

存在的问题:目前遇到的困难;

意见与建议:下一步如何改进、推动、完善。

下次试着按照上面的步骤向领导汇报工作,相信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感觉。

多形容过程,少形容结果。陈铭老师在那场辩论中就如何减少沟通中的误解提出了一条建议:

评价一个人时要用形容结果的表达方式来评价他,避免用形容过程的表达方式,因为后者容易产生歧义,让听者产生误解。

结果有好坏之分,容易评判;过程更多的是体验,不能用好坏衡量。因此,形容结果的话很容易让听者知道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而形容过程的话很多时候会让听者觉不出这是在肯定她还是否定她。比如一项工作完成后,领导说“你很努力”,这就是一句典型的形容过程的话,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肯定,也可以把它想成是对自己工作能力不足的暗示。如果领导说“你很努力,做得不错”,你是不是心里就不会那么忐忑不安,因为“做得不错”是指向结果的,是对结果的肯定。

所以,当你评价一个人的成果时,要用指向结果的表达方式代替或补充指向过程的表达,这样对方才不会产生误解,而且心里会感觉踏实。

结语

被误解不应该成为表达者的宿命。我们说出去的话能否被别人准确理解,取决于我们表达方式包含的“噪声”大小。一句话的噪声越大,被误解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多说“噪声小”的话,降低沟通成本:

使用容易定性的词语,让人一听就知道说者的意图;

表达中包含明确的过程和结果信息,避免让对方感到困惑和吃力不讨好;

注重语言表达逻辑,避免前言不搭后语;

多形容结果,少形容过程;

坚持做到上面四条,相信你很快就会成为工作生活中的沟通达人。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90554.html

声明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出处》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