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易安殿 阅读:13 2023-03-09 12:12:07 评论:0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昼夜划分的重要节气。想了解更多冬至的内容吗?当“山茶未开梅先吐”时,农历十一月已悄悄来临了,白雪皑皑,红梅点点这么美丽的时节,又有着什么好日子呢?来华易算命网一探究竟吧!冬至的由来与传说故事冬至的由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来源于“冬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冬至的由来与传说故事冬至的传说故事一、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二、《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但《史记·黄帝笨鸡》中本无此相关记载,孤证难考。
还有一个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尚书尧典虞书》曾载:“(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书》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相对较高,所载史料或更贴近史实。可见,冬至作为节日,中国上古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冬至的由来与传说故事三、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而冬至吃馄饨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传说记载。
最早相传的故事是与春秋五霸时的吴越争霸及美女西施有关。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吴王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

四、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

五、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六、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便会煮吃赤豆饭,用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

想知道自己的八字如何吗?想算一算自己的金玉良缘在哪里吗?点击下面的【精品测算】,算一算您的八字与运势吧!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69806.html

声明

冬至的由来与传说故事》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