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

易安殿 阅读:20 2023-01-31 17:57:35 评论:0

  达斡尔族是对萨满教是抱有信仰的态度,而且达斡尔族的人们都是以很多的传统文化上呈现出他们族里的人艺术感,对此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

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

  达斡尔族民族音乐艺术

  达斡尔族民族音乐, 主要指的是民间歌曲《扎恩达勒》、说唱曲《午勤》(乌春)、民间舞《哈库麦》(鲁日格勒)的伴唱曲, 以及用民歌曲调改编和创作的歌曲、器乐曲、舞曲等。

  历史上达斡尔族没有专业作曲家和专业从事音乐工作者及其创造的音乐作品, 只有以传统民歌为主的民间音乐。民国时期在达斡尔族知识分子中, 有人编创过名为《达斡尔民族的歌声多嘹亮》的歌曲, 此歌流传至今, 这是达斡尔族历史上第一首创作歌曲。

  建国五十年来, 达斡尔族的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绝大部分民歌得到收集、整理, 据有人统计已收集到345首民歌, 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歌得到挖掘抢救。 特别是几部达斡尔族民歌集和选集的出版, 使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以文字和乐谱记录翻译、录音等形式得到了保存并公诸于世。 从而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流传, 为研究达斡尔族民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达斡尔民族音乐作品, 其中包括旧曲填新词, 在传统民歌基础上改编和作词编曲, 用民歌曲调创作的歌曲、舞曲和器乐曲等。 出现了一批作曲、声乐、器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以通福(著名歌曲《草原晨曲》、《敖包相会》的曲作者)为代表的音乐家队伍。同时也涌现了众多的民歌手, 何德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成名作《心上人》。

  达斡尔山歌

  唱山歌, 达斡尔语称 “扎恩勒达”, 曲调单调重复, 悠扬高亢, 是劳动者随意编词, 在劳作时自演自娱的民歌形式。这种曲调形式与鄂温克、鄂伦春族极为相似, 可以跨地域交流感情。

  达斡尔族文学民间艺术

  ※、达斡尔族文学包括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从辽代开始的作家(书面)文学二部分。

  ※、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分散文体和韵文体二大类。散文体包括神话、传说、故事;韵文体包括民歌、扎恩达勒、舞歌词、祝赞词、英雄史诗、乌钦(也称舞春)、谚语、谜语、萨满神曲词。

  ※、达斡尔族的作家文学包括了诗词、剧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翻译文学、报告文学(包括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等。

  ※、达斡尔族的神话,大多反映了远古时期的先民对某种事物或自然现象的幻想性认识,并且表现了他们同险恶的大自然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如《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关于诸神的神话》等都比较典型。

  ※、达斡尔族的传说,数量多,内容广。大致可分为四类:1关于族源、族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传说;2关于部落和氏族名称、山川、地名的传说;3关于古人生活、婚嫁、文物古迹、谷种来历等传说;4关于大力士和萨满事迹、戍边军民思乡和神的来历传说。

  ※、达斡尔族的故事(乌日格勒)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六种:1传统故事;2生活故事;3笑话故事;4儿童故事;5动物故事;6 新故事

  ※、达斡尔族的英雄史诗,主要反映了民族形成前的先民生活,英雄主人公大多都是半人半神的形象。如《绰凯莫日根》和《阿勒坦噶乐布日特》两篇比较典型。

  ※、达斡尔族的民歌,在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侧面。大致可分为六类:劳动歌、生活歌、情歌、教悔歌、颂歌、新民歌。结构多为四句或两句一段。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长调体民歌,富有山野歌风格。“讷耶尼耶”四字组成的第一首歌词,约产生于九世纪初,先民刚从牧猎学会农耕和定居时唱出的。讷耶,达斡尔语:开吧!开什么呢?开荒种地;尼耶,达斡尔语:抹吧!抹什么呢?抹泥盖房。时至今日,达斡尔人仍然时时清唱着这第一首歌词;在有其它内容的扎恩达勒歌词里,达斡尔人仍将“讷耶、尼耶”按衬词形式保留下来了。可见对这第一首词的重视。

  ※、乌钦是达斡尔族的长篇叙事诗。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抗斗争的、有教悔劝戒的。著名反映反军阀斗争的《少郎与岱夫》,达斡尔族民间长篇乌钦中的经典之作。推荐阅读:佤族的文化艺术

  萨满教与达斡尔族传统文化

  萨满教以其巫师“萨满”而得名,是以万物有灵的信仰为基础,以供祭多种神灵为其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其表现形式,以集中表现我国北方民族的渔猎文化和游牧文化为其特征的,比较成型的原始多神教。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类,曾为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和西伯利亚、东亚、北欧和北美地区原住民所信仰。在中国,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族,蒙古语族的蒙古、达斡尔等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历史上都曾信仰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革,萨满教在满、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中已被佛教或伊斯兰教所替代,只在民间以其残余形式保留了下来;而在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民族中一直保留到 20 世纪中叶。

  探讨萨满教起源和形成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课题,只能依据萨满教保留下来的遗迹去探索。远古时代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是在沿海、沿江河的深山密林中渡过他们的童年时代的。他们依靠攫取山林和江河湖海中的现成果实为衣食之源。抵御各种猛兽的侵袭,猎取各种动物以维持生存,成为渔猎时代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也成为人们以变幻的形式祈求神灵的精神上的需求,因而动物崇拜在这些民族的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把萨满视为神鹰的后裔,萨满神帽顶上铜制的小鸟,就是神鹰的象征。我国北方民族渔猎生活的兴盛时期,大约也正是他们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作为萨满教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佐证,就是女性可以当萨满,而且这种起源的遗迹一直延续到近代。锡伯族中不仅流传着他们的第一代萨满是女性的传说,而且新萨满举行领神仪式时供祭的历代萨满的神像图中,居于最高层者正是身披神衣,手持神鼓的女萨满。据鄂温克族老萨满纽拉讲述,鄂温克族的第一代萨满系女性,名叫“奥兰”,是春暖花开之意。据实地调查,自 1900 年至 1945 年间,鄂伦春族部分地区出现的 39 名萨满中,女性 24 名;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族中近百年来所产生的 7 名萨满中,女性有 2 名。 1991 — 1992 年间作者采访的 11 名萨满中,女性 5 名(其中鄂温克族 3 名、蒙古族 1 名、达斡尔族 1 名)。当我们所考察的这些民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尤其跨进阶级社会后,妇女的地位已大不如昔,在宗教领域中更是如此,妇女被视为“不洁”者,经受各种清规戒律的管束。唯独不同的是,这些“不洁”的女子,只要被神灵所选中,就可以当萨满。对于这种矛盾现象的合理解释只能是,当萨满教刚形成的时候,如同母系氏族的首领一般由女性担任一样,萨满也大都由女性担任,后来进入父系社会后女子可以当萨满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推荐阅读:水族的文化艺术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12469.html

声明

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